发布日期:2020-08-14 浏览次数:891
锻制铁画版的《富春山居图》一直是我的梦想。从2013年7月份临摹画稿到设计铁画分析稿开始,经过边锻制边研究修改,到2015年5月份全部装帧完成,我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才制作完成。可以这么说,在锻制这幅铁画作品的近两年时间里,我什么铁画都没有打,也没有心思去打。期间,一些慕名而来求购我铁画的人,都被我婉言谢绝。那段时间,我日作、夜思、梦想的都是做这件作品,甚至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张家康铁画作品《富春山居图》局部
2015年6月13日,是中国第十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日,由芜湖市文化委、市非遗保护中心、芜湖铁画艺术研究会、镜湖区工美促进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芜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大展在市文化馆开展。展览上由我独立锻制的这幅10.9米长的铁画长卷《富春山居图》一亮相便引起关注,同时也吸引了一些新闻媒体的采访。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许多人要求与我同作品一起合影留念。在大家一片叫好声中我的内心却是忐忑的,其实,我很希望有人能够对我的这件作品给予一些中肯的点评。因为,富有传奇色彩的旷世奇作《富春山居图》经历了许多磨难,是中国国画艺术中的国宝。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我用铁画形式再现这幅经典巨作呢?这还要从1992年元月底说起。
张家康铁画作品《富春山居图》局部
那年,我43岁,除夕夜是在台湾过的。事情是这样的,经组织上多方面考察、层层筛选,芜湖市工艺美术厂选派我和储金霞随国家科技部“中国古代敦煌科技文化艺术交流团”去台湾参加中华两岸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历时两个月。期间,在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时候,我有幸第一次看到了《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真迹。我们随着参观人流边听讲解员介绍边观看作品,我被这幅作品中的画面情景所深深地吸引,仔仔细细的观看。当时我心中突发奇想,什么时候我也来打一幅铁画《富春山居图》,可那时也只是想想而已,回过头来感觉,总觉得自己的水平还不够,各方面条件还不具备,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有再去考虑用铁画形式来锻制它,而是抽出时间和一些画家交流学习,阅读大量的美术刊物,研究仿古山水画法。时间一晃,十年过去,到了2002年,我已经53岁。这时的我虽然铁画锻制技艺日臻成熟,但是,随着芜湖工艺美术厂改制,我下岗了。那时迫于生活压力,我想做它也是力不从心,只能迎合市场做些仿古山水、老虎、花鸟等好卖的铁画作品。
张家康铁画作品《富春山居图》局部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时间到了2010年。我清楚的记得3月14日上午电视机在直播全国两会的新闻记者会,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个故事:“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七十九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在杭州市),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听了温总理的话,不禁让我想起当年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时的情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张家康铁画作品《富春山居图》局部
在温家宝总理的关心下,经过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2011年6月,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了“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展览期间,浙江省博物院所藏《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在展厅里重点展示,同展同收,展览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看到新闻,我在家里又找出《富春山居图》画册一点一点的展开仔细欣赏,虽然这幅画我已经翻看无数遍。这次我是下了决心,一定要抽时间锻制一幅铁画《富春山居图》。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查阅了许多与《富春山居图》相关的资料、图稿,包括明朝沈周版的以及后人仿的,都一一详细了解,认真研究黄公望创作这幅作品的绘画原由和技法,琢磨怎样用铁画锻制的效果来再现这幅作品。
张家康铁画作品《富春山居图》局部
据有关史料记载,《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七十九岁高龄时开始创作的。这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的长卷,是他生活在富阳,又以富春江为题材推出的力作。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加上他晚年那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因此落笔从容。千丘万壑,越出越奇,重峦迭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现了富春山水的秀丽外貌,又把其本质美的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谢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后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展开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鱼舟。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正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
张家康铁画作品《富春山居图》局部
1350年黄公望将此图题款送给无用上人。《富春山居图》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此画作成之初,无用上人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不幸被他言中,明成化年间沈周藏此图时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请人在此图上题字,却被这人儿子藏匿而失。后来此图又出现在市上高价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难于计较又无力购买,只得背临一卷以慰情思。之后又经樊舜、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之手。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2013年7月初,我正式开始复印画稿、放样、设计铁画分析稿,9月开锤锻制。为了还原历史,我把“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铁画《富春山居图》,作品宽62公分,总长为10.9米,选用红木画框,结合画面情景分解成不等称的七大段,这样考虑的目的是保证画面的完整性,既方便制作又方便后期的装帧,同时还要考虑后期的分段装箱保存及运输。这幅山水的皴法非常讲究,远近虚实交代的非常清楚,画面包含了许多的情景内容,意境深远,锻制起来非常复杂。为了达到最佳的艺术创作效果,我选择10月份去了一趟浙江富阳实地考察,来到富春江畔,泛舟江上,领略富春江初秋的山水画卷,感受古人追求的那种仙踪禅意,提升自己的创作灵感。使我越深入了解这幅作品丰富的人文内涵,越是让我对这幅作品和先人充满了崇高的敬意。
芜湖铁画诞生已有三百五十多年历史,用铁锻制“仿古山水”国画非我独创,古已有之。“以锤代笔、以铁作墨、锻铁成画”不是完全的模仿,更不是照葫芦画瓢,我的理解是二次创作,首先要把握画稿的远近、层次、虚实、疏密关系,这就需要工匠艺人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还需要充分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每一种锤法技巧都要符合章法,锤味即笔味,这样锻制出来的铁画作品才出效果。
用铁画锻制的形式创作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实际上是我心灵接受一次洗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我创作之初根本没想到的。锻制这幅作品倾注了我大量的心血,往往白天锻画,晚上研究画稿,做梦想的都是这幅画。可以说我是在用心锻制,用心在和古人对话。因此,每一笔带有烟火味的锻痕都赋予了这幅作品新的生命力。通过锻制这幅作品,让我更加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将不断的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不辱使命,培养更多的铁画接班人,把芜湖铁画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张家康/写 沈涛/文字整理 2016年4月28日
张家康铁画作品《富春山居图》局部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