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铁画网

NEWS铁画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铁画资讯

诗歌与铁画:跨文化与跨语言实践(上)房琴

发布日期:2023-04-04  浏览次数:80

芜湖市楹联学会《中江联苑》创刊号海外特稿

作者:房琴

美国马里兰麦克丹尼尔大学历史系教授

图片

       诗歌与铁画

           跨文化与跨语言实践


       

       这四首中国铁画的英文小诗,是几位学生的课堂习作。两个版本的中文译作者,分别是西安交通大学外文系梅梢副教授和芜湖诗词学会原名誉会长张双柱高级经济师。梅老师的译本轻松、俏皮,见译如见聪慧、轻盈的才女本人,可谓羚羊挂角;张老师的译本,凝练、厚重,见译如见智慧通达之人,则仙鹤梳翎是也。张老师相邀,让我从这四首非中国人所写的铁画诗入手,谈谈跨文化、跨语言教学实践及心得。区区不才,勉为一记。

 

       其一:

           Black and white painting,

           The lines are daunting.

           Takes skill to master,

           Hammer awaiting. 

     【梅译】

           黑白圈儿

           线条慑人

           大师献艺

           铁锤待抡

      【张译】

           黑白本分明,

           同框举世惊。

           锤炉于得法,

           师古在无形。

     [注]

       ① 锤炉:本意指铁制品、铁艺的锻打。比喻对人才的培养造就。引申对文艺作品的反复加工。相关成语:锤炉在手,规矩从心。别具炉锤。

     

       其二:

           Why study iron painting,

           Everyone is waiting.

           A place in China painting,

           From the fires, it is painting.

      【梅译】

           铁画夫若何

           吾辈皆欲知

           溯源在中华

           火中锻造之

      【张译】

           铁画研之切,

           独为技超绝。

           求学拜天工,

           中华朱火谒。

 

       其三: 

           Who lies on the Yangtzi, Wuhu 

           Don’t be afraid of the clue.

           In the town of Wuhu,

           Do not close your eyes, ow.

     【梅译】

           扬子江畔中江现

           探寻铁画溯本源

           芜湖城内多此画

           目不忍闭赏未完

      【张译】

           扬子涛铺翠,

           江城铁卓殊。

           画中看不足,

           随我到芜湖。

 

       其四:

           A town with no clue?

           Rice tea silk are cool.

           From the West and East, 

           they came to Wuhu.

      【梅译】

           此镇何所有

           米茶丝绸足

           八方贤士聚

           铁画汇芜湖

      【张译】

           小城何以酷?

           茶美蚕耕足。

           最是铁精神,

           吸引八方客。

图片

       

       2011年夏,机缘巧合,受美国freeman 基金会资助,笔者与学校师生十余人曾回芜湖进行铁画调研。回美后一直想着如何将铁画的内容加入教学之中, 但因资料所限,一直未有行动。2013年,因为准备新课,终于找到机会将这些内容融入了新的教学过程中。

       传统中国史教学强调大历史叙述,材料大都是大家熟悉的政治史及风云人物,好处是好记好用。但大叙述遮蔽了生动的地方史,特别容易忽视草根社会与人物。2013年夏天趁着暑假,将清代梁同书、韦谦恒等人的铁画诗翻译成英文,教学的最基本文字材料也就有了着落。从芜湖带回去的铁画,更可以让学生亲眼目睹、亲手触摸,成了教学的最直观实物教具。

       想法有了,做起来还有十万八千里,特别是让美国的学生能动地进入从未了解的铁画领域,还是挺费脑细胞的。当时我设计了三套方案:第一套方案是教师授课直接从清代汤鹏、萧云从讲起,然后让学生研读梁同书等人诗歌,这对于教师来说四平八稳,比较轻松;第二套方案是让学生先学习梁同书等人诗歌,然后教师从汤鹏、萧云从入手讲铁画史,但学生的介入感不会太强;第三套方案是重构1754年梁同书客厅场景,学生扮演众诗人,让学生在接受铁画历史教学的同时,产生一个与铁画亲密接触的机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介入,融入式(immersion)地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我最终选择了第三套方案。

       当年上课时的很多细节,已记得不是很清楚,但学生对铁画实体的视觉感受、好奇之心、兴奋之情,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学生在对《铁画歌》细读时所引起的跨文化的反应及热烈讨论,让人有“教学相长”,相互启发之感。笔者虽然对各类所谓教学原则不太感兴趣,但彼时突然对圣人之语有了恭敬之心。

       课堂上,学生对萧云从与汤鹏的合作表示理解,对梁同书与韦谦恒因铁画成友表示理解,并从自己的生活感受谈论自己对铁画的感受与认识。有学生说,梁同书、韦谦恒等人做诗,就好象阿巴拉契亚山脉中的草根音乐家的夏日夜晚聚唱,随兴表演,将自己日常生活所见所闻即兴唱在自己的歌声与乐器中。有学生称铁画诗的创作空间,更像是家庭聚会时,大家对其中一人所带的奇异礼品产生好奇心并引发评论。还有个学生动了脑筋,问了一个很特别的问题:为什么铁画到了京城才引发这么大的轰动?

       这种不设任何方向的讨论,会在细节中呈现学生对铁画的各自理解,学生有直觉感受,也有受诗歌启发的感悟。虽然他们谈不上对中国文化与历史有多深的理解,但很多问题确实很真诚,也会引发新问题的思考与再呈现。

       热身式的自由讨论结束后,进入第二环节。笔者向学生们简单介绍中国古体诗、律诗、绝句的基本格律,然后将学生随机分进梁同书、韦谦恒、陈宝所、谢墉四个组,让他们根据铁画的地域性艺术性社会功能性等问题分别写成四首小诗。为模拟中国古代文人雅集的特点,除了要求学生要写得有节奏、有韵味,还要求以五分钟为限,先完成的小组获胜。

       现在也记不起哪个小组先完成的,尽管最先完成的小组还是超时了,但大家都很开心,我也很欣慰。中间有点担心学生能否将诗写成。实践证明,只要有行动,万事皆有可能。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雪域飞鸿)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标签:全部
网友评论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

美国网友
0553-6886887
X芜湖铁画网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18655386887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